【手机中国 评测】当我们在谈论拍照时,器材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从最早的人手一部卡片机,到今天单反的逐渐普及。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随着智能手机在硬件和软件等多方面的提升,在今天已然成为了很多人在日常拍照场景下的首选器材,此外,在社交属性上,相对于相机而言智能手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使是如今很多相机都支持了Wi-Fi,但繁琐的操作体验几乎对手机构不成威胁。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智能手机在拍照方面正在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增大单个摄像头像素,到如今已经越来越多的手机配备了双摄像头,甚至是通过一些外置设备来增强产品整体的拍照素质,这也表明着用户的需求在变的同时,厂商也试图在满足用户需求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寻找平衡点。
2016年涌现出不少在拍照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产品,无论是首次搭载双摄的iPhone 7 Plus,还是借助模块化的设计来提升产品拍照能力的Moto Z,都成为了今年被各大主流媒体所瞩目的焦点旗舰,而继之前的性能横评、续航横评和千元机横评之后,今天我们将带来2016年度横评的最后一个部分——17款主流产品拍照横评。
可以说各个厂商今年不仅在硬件方面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拍照功能上也可谓是玩出了花儿,但无论是实用也好噱头也罢,用户在平日的使用场景当中用到最多的还是全自动模式,即拍即得的理念也正符合手机拍照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其社交属性。在本次拍照横评当中我们就以不同的场景作为分类,在全自动拍照模式下分别测试了这17款产品在各个场景下的拍照表现。
在本次拍照横评中所测试的场景依次为色彩表现、解析力、中心/边缘成像、背景虚化、弱光噪点抑制、弱光画面亮度以及快门速度共7个场景。参与测试的产品在拍照模式上均为自动模式,因为部分产品相机默认并非是最高像素,所以在拍摄之前我们通过设置将测试产品统一调节至最高像素,画面比例4:3。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产品给我们带来的既定印象和对于测试所呈现结果的干扰,样张依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分别以数字编号,呈现顺序将在文章末尾公示,所有图片均可点击查看原图。
首先测试的是色彩表现部分,光线充足的室外场景也正是我们在日常使用当中最为常见的拍摄环境,往往色彩表现越好的手机越能够讨好用户,当然或许所拍摄的照片也仅仅是在手机上观看,所以屏幕所带来的色彩增益或减益不在我们测试的讨论范围之内。
事实上在白天光照充足的室外拍摄场景下,大部分手机的表现几乎只存在极其微小的差别,但在把17款产品样张放在一起之后可以看到,由于所取景别包括较大面积的红色和绿色,所以3、7、9、11、13号样张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红、绿偏色。
色彩表现方面,5、10号样张的色彩渲染痕迹较重,不过在观感上倒也是满足了之前说的讨好用户,只是过于浓重的渲染痕迹倒让照片看起来并不真实,其余样张则基本上对当时场景进行了较为真实的还原。
第二部分为解析力测试,我们通过拍摄远处的高楼再将测试样张100%放大来观察楼体线条的分明程度,线条越分明则解析力越好,而在这一环节当中部分像素较高的产品会占据一些优势,像素的提升有助于在照片放大之后仍然能够保留画面的更多细节。
通过对截取部分的放大对比会发现,3、6、12、14、16、17在解析力上的表现差强人意,楼体倒数第二格的竖线条部分几乎看不到黑色间隙,3、12号样张几乎混作一团,画面细节的丢失较为严重。在这一环节当中表现最好的是1号样张,放大之后楼体的线条和黑色间隙依然分明。
接下来是中心/边缘成像,往往我们在拍摄大景别照片特别是人像合影时,需要焦点位置和边缘位置在成像素质上尽可能的达到统一,但大多数情况下或许越是边缘位置成像质量越差,出现画面细节上的丢失。需要说明的是在拍摄这组测试样张时,当时的光照条件处于微弱光环境,所以部分产品在弱光环境下的画面亮度不足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比如说下面的1号样张。
整体来看,在中心成像部分几乎全部产品均足以达到及格线,能够清晰的拍摄到焦点所对准的景别。而在边缘成像部分,一些样张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涂抹感,2、7、13、16号样张无论是在空间表现上还是画面涂抹感上都不太理想,由于涂抹感较重导致细节丢失,致使整体画面的立体感没有得以被还原。4、5、17号样张则在细节上的刻画更为生动,能够较为清晰且立体的看到攀岩壁上的沟壑以及手扶点。
随后的背景虚化部分则和光圈值有关,通过在文章开头我们对这17款产品的摄像头参数梳理的结果发现,大部分产品的光圈值为F2.0,其次为F1.8,三星S7 edge最大,达到了F1.7。
而从最终的样张来看,虚化效果最明显的是4号样张,至于是来自哪款产品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到了。此外9、10、17号样张的虚化效果也较为明显。比较意外的是光圈值相对较小的华为Mate 9和荣耀8在自动拍照模式下的虚化效果甚至是超过了部分光圈较大的产品,至于是几号样张,在最后我们公布的排列顺序当中能够找到答案。
暗光环境下拍照对相机的噪点抑制表现要求较高,但画面亮度和噪点又很难同时兼顾,所以在不同的产品上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调试倾向。噪点抑制环节我们选择在了宽阔的室内进行测试。
截取样张的招牌部分,字母区域的白色灯箱位置噪点控制较好的有2、4、6、7、14、15、17号样张,13和16号样张在噪点的控制上不太理想,画面出现了少许的涂抹导致字母部分模糊不清。
相机成像的关键元素就是光,这就使得夜景拍照成为了对手机拍照最严峻的考验。而且,由于手机镜头和传感器的限制,手机夜拍能保证亮度就已经很难得了。于是,有人就提出了“先拍得到,再谈拍的好”的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这一环节,我们选择了路灯旁的石钟作为拍摄对象,主要就是为了考查样张亮度,并结合色彩进行评价,效果如图。放眼望去,除了特别亮的第2张和特别暗的第1张之外,众多机型亮度相差并不多,只是发色倾向有所不同。
我们看到,2、10、13有些发青,12则略显苍白,其他机型色彩基本一致,而北京雾霾天的晚上确实是有些泛红,但绝对没有11和14那么严重。综合来看,如今的智能手机在夜拍方面仍然是薄弱项,除了个别机型偏色让人没法儿忍之外,并没有质的差别。
最后一项测试我们采用了慢动作视频拍摄的方式来还原手机完成拍照的全过程,快门速度对拍照体验来说至关重要,合焦过程过于拖泥带水会直接导致成片率的下降。测试过程当中,我们以拍照界面发生任意变化开始计时至界面静止为一个完整的合焦过程,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完成拍照的定义上各家产品的标准或许不尽相同,视频记录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最终结果仅供参考,下面我们来看看通过慢动作视频记录下的测试结果。(单位:秒)
或许通过上面的视频,细心的网友已经看出,视频当中出镜产品的顺序正是我们在前面的测试样张的顺序(依次为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由于我们在前面的样张环节并没有明确标注产品,所以不知道看完本次拍照横评,是否改变了某个品牌或是某个产品在拍照方面给你所留下的印象。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不少产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首次用上双摄的iPhone 7 Plus,和徕卡合作的华为Mate 9,被称为暗夜之眼的小米5s,但不得不说的是,事实上这些产品在相机的调校上仍然有些瑕疵,甚至是在之前的产品当中被网友已经明确指出的,这也足以说明在拍照优化上国产厂商仍然由很长的路要走。
在国际厂商行列,苹果、三星依然是行业的标杆,iPhone 7 Plus的双摄给众多品牌的双摄产品上了一课,背景虚化模式几乎媲美单反;三星S7的拍照水准几乎成为了行业参照,双像素对焦功能简直逆天;反倒是索尼把一手好牌打烂,频频给别家产品贡献CMOS并作出良好的影像优化,自家旗舰索尼ZX则表现惨淡。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2017年双摄将成为各个品牌产品在拍照上的突破点,而事实上是在今年已经有不少产品甚至是千元产品采用了双摄的设计方案。而惊叹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更好的影像技术和拍照优化方案也在不远的未来等着我们,媲美单反有点可笑,但至少在拍照素质上的提升直到今天我们也已共同经历和见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加入收藏